渭读 | 我们需要像《局外人》一样:积极反抗,并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现在中
慢慢,我变得什么都能理解,
渐渐,我又什么都无法接受。
生活啊,生活,
请告诉我:
我究竟是那个为尘世游走的局内人,
还是那个沉溺于小小天地的局外人?
——读《局外人》有感
某一瞬间,人往往混沌却又清晰,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?究竟为什么我要承受这孤单?在反复推敲后人会便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。《局外人》,在看似荒谬的“流水帐”里,记述了一个与社会伦理格格不入的人,它以惊世骇俗的语言、离经叛道的行为无言地展现了一代人的迷惑与孤独。
今天请跟小澜一起,细细品读来自法国作家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,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——《局外人》。
《局外人》柳鸣九译本
1·作者
阿尔贝·加缪(Albert Camus,1913—1960年)
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、散文家和剧作家,存在主义文学大师,“荒诞哲学”的代表人物。1957年因“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”而获诺贝尔文学奖,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。
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《反抗者》之后,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,最后与萨特决裂,这时人们才发现——
加缪才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。
2·故事
“今天妈妈死了,也许是昨天“
莫尔索永远地失去了母亲,在葬礼上他一言不发,思想也已游离,他只想早早地结束这陌生的一切,草草将丧事办完,他终于回到那座他熟悉城市,如释重负,一切都美好的那么不真实。
送葬母亲
守孝期的第二天,他便约上好友雷蒙去海边度假,和女友玛丽纵情享乐,快意人间。
他们在海滩上惬意地交谈着,雷蒙告诉莫尔索他被情人的兄弟在几天前暴打一通,心里愤懑难平,但又无可奈何,莫尔索淡淡的应着,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听到了什么。时光平淡如水,他的生活就如齿轮般索然无味地转动着,对周围此起彼伏的非议他一概不知,沉溺在自己的世界。
·明亮画面中的阴影(左)和监狱里的一道光(右)
又到了周末,莫尔索、雷蒙、玛丽一起去了那座在海滩尽头的小木屋,看着恩爱有加的老板夫妇,他第一次萌生出了成家的念头,可此时他却有些犹豫:“究竟什么是爱?”“玛丽是否是自己所爱?”慢慢地,他又平静下来。午饭过后,他们一起沿着海边散散步,太阳直射在沙滩上,刺得人睁不开眼。在海滩的尽头,两个阿拉伯人迎面向他们走来,顷刻间,他们扭打在一起,雷蒙的手被刀锋刺伤,那两人往后倒退,他们也选择结束这场较量。本以为事情就这般结束了,可谁曾想那两个雷蒙的仇家又在路口等着他,也许是那些人的架势让他胆怯,也可能是刺眼的阳光让他乱了阵脚,莫尔索不假思索地将雷蒙交给他的枪掏出。
“嘭,嘭,嘭”的几声巨响,打破了这天的平衡,那两人应声倒下,一片寂静。
几声枪响后,仿佛一切都寂寥荒芜。
·图为电影《局外人》莫尔索开枪。
在法庭中,他过去的种种作为又被重新提起,评审团一直认为:母亲去世后并未落下眼泪脸色冷静,在母亲葬礼后第二天便与友人寻欢作乐,这并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表现,从而得出他的冷血、残忍,往深处想,母亲的死很有可能是莫尔索的阴谋。
事情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。
众人的关注点从“杀人犯法”偏移到了“冷血的儿女”,一改法庭理性的特点,大肆抨击,颠倒事实,他一时分不清楚这是真是假,好像自己从未杀过人一般。这种荒谬的庭审现场让辩护律师犯了难,他让默尔索始终保持沉默。就这样他又开始了漫长的候审,在这期间他见了雷蒙、玛丽与几个朋友,他们都保证会在第二次庭审中为他作证。
·漫画《局外人》中法庭上对莫尔索进行审判
第二次庭审中,当雷蒙等一众证人陆续出庭作证时,法官却以证人的人生污点做了攻击从而得出证词不可信的荒谬结论,听众在场下附和着。
一片混乱中,律师按捺不住地吼道:
“说到底,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,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?”
但检察官又站起来,声嘶力竭地喊道:
“是的,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。”
这一声宣判显然对听众起了很大作用。判决结果出来了,他被斩首示众,在此之前他一个人会不停的想到法庭上的那些事,还有那些人,不过最后想通了。
这些都有什么重要的呢?
其他人的死,母亲的爱,对他有什么重要?
别人所信奉的上帝对他又有什么重要?
只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指控死刑又有什么重要?
最后他躺在床上,看着窗外泛起的星光,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:
“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向我,友爱融洽,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,现在依然幸福。为了善始善终,功德圆满,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,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,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,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。”
3·有感而发
我愿将本书分为两部分。
第一部分更像是以“流水账”的形式讲述莫尔索的生活。这个人有点奇怪、抽离,宛若一个幽魂在世间游走,一开始他就不带有任何感情道:“今天,妈妈死了。可能是昨天,我不清楚。”
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,按照时间顺序徐徐展开。接二连三的事件,漫无目的的对话,“放大镜”下的动作、感受,作者以看似毫无逻辑的描述,平铺直叙的语言,记录着莫尔索与社会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。一系列不连贯的荒谬之感的背后,是深藏于主人公灵魂深处的淡漠与疏离。
·蒋勋先生绘加缪像
但作者想要表现的莫尔索是个鲜活的人,他不是彻底地与这个世界决裂,有那么一个瞬间,他的心也曾为那个人而跳动过——
他的女朋友玛丽,一个温柔又热情的女子,哪怕从与默索尔的交往中难以嗅出情人间暧昧的暗潮涌动,她也奋不顾身地选择爱他包容他,一遍遍地问他“你到底爱不爱我?”
有时,这种锲而不舍反而只会让人心疼。
看着这个女人,他生平第一次萌生了结婚的念头,他也曾想要“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”可这一切却在那个艳阳天里随着自己无意识的行为而化为乌有。
在第二部分中,禁锢自由的牢房代替了了无边际的大海,体制“严谨”的社会意识代替了莫尔索漫无目的的自发意识。有些人在主流的保护色下存活,而他却在背离主流中走向毁灭。没有人真正了解他,这些代表着正义的“亲历者”凭着自己的“所见所闻”塑造了一个可以解释得通的人来代替他。
即: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、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、蓄意杀人的魔鬼。
·电影《局外人》莫尔索在狱中
庭审现场,莫尔索不止一次地想表达意见,却始终被排除在外,主人公终于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,社会的不可理解性在此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。
此时,荒诞感产生了。莫尔索不再寻求被理解,“为了使一切都显得完美,为使我不再感到如此孤独,我只能希望被处决那天观者如潮,并对我发出憎恨的喊叫。”
究竟什么才是这个社会运行的轨道?一些人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是一种特立独行吗?
究竟是我偏离了这个世界,还是世界偏离了我,无论是谁的偏离引起最后的变动,这都会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曾有一位书评人这样说道:主人公感受到的,是自己过去的幸福,并确信未来仍然幸福。面对伴随生命的孤独感,对自我的迷惘感,以及对存在意义的种种困惑,我们需要像“局外人”一样:积极反抗,并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现在中。
近期热文回顾:
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
文案:关砚支
编辑:亢子健
审核:羽 禾